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朱高煦一生总结下来就是“人蠢还爱作”,凭借着朱棣次子的身份,他本可以尽享荣华富贵,可因为多次作死,不但被贬为庶人,还被侄子朱瞻基放入缸中活活烤死!
众所周知,明朝这个神奇的朝代诞生过有不少奇葩皇帝,比如因为长期虐待宫女而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皇帝;整日沉迷酒色最后服用而死的隆庆皇帝;服用泻药一晚上拉肚子四十多次最后体力不支而倒下的泰昌帝。
除了皇帝奇葩外,大臣王爷也很喜欢作死。例如不愿替朱棣拟即位诏书,甚至还威胁对方“有本事诛我十族”,结果他的愿望果然成真了。
还有我们今天的主角——朱高煦,不是在作死,就是在作死的路上,最后因为他得寸进尺,被朱瞻基按在缸中活活烤死,成为后人谈论的笑料。
作死帝的早年经历
朱高煦也算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他的父亲是后来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爷爷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朱高煦还有个同父同母的哥哥——朱高炽,这也是后来的明仁宗。兄弟两人性格截然不同,哥哥朱高炽脖子大膀子粗,愿意坐下来读书写字(估计是因为体型问题懒得动);而弟弟朱高炽心思活跃凶狠,喜欢到处蹦哒,对于读书学习可谓嗤之以鼻。
朱棣作为父亲,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毕竟他骨子里狠辣与自己很相似,然而朱元璋对于这种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可没什么好感。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将各地藩王子嗣召入京城学习,结果朱高煦一副生不如死的模样,说什么也不肯学习,并且言行举止非常轻浮,完全没有王子该有的模样,这让朱元璋感到非常厌恶。
(朱元璋)
相较之下,朱高炽更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当初朱元璋派他破晓时分前去检阅军队,结果朱高炽认为那时候天气太冷,检阅工作应该放在早膳过后。
之后朱元璋又让他批改奏章,而朱高炽很快就将奏章分成文武两类,有条不紊地完成任务,这种政治才能让朱元璋不禁刮目相看。
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亲自下诏将朱高炽立为世子,而身为弟弟的朱高煦只得到一个高阳郡王的身份,二者地位有着天壤之别。
而讨人嫌的朱高煦在“坑爹”这一方面也有一手。
朱元璋死后,朱棣派遣朱高煦两兄弟进京,朱高煦游手好闲、举止轻佻的模样引起舅舅徐辉祖的注意,后者告诫他要改掉这些陋习,可是朱高煦不但不听劝,还偷走徐辉祖的一匹好马跑回燕京,在归途中他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杀了不少官员百姓,就连涿州驿丞也没能幸免于难。
事情传到朝中后,大臣对于朱高煦的恶劣行径表示强烈的谴责,而身为父亲的早在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三举行登基大典时,乾隆便为自己设定了退休时间。
他当时昭告天下是这么说的:“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那一年,他才25岁。
纵观中国历朝君王,寿达耄耋之年者,屈指可数。乾隆虽口头上说不敢超越他祖父康熙皇帝的在位时间,但他能不能活到这个岁数,当时谁也不知道。这或许只是乾隆给自己设定的一个寿命目标。从内心上讲,他还是很希望自己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年轻的乾隆(1711-1799)。
然而,他的这番宏愿到了乾隆六十年(1795年)居然成真的了。此时退位的问题,对于85岁高寿的乾隆来说,却如鲠在喉。
01
1796年2月9日,这一天是农历大年初一,也是乾隆约定好要退位的日子。
乾隆一生共有17个儿子,或许是自己寿命太长,很多孩子都没能看到乾隆垂垂老矣的样子。到要准备退位时,他身边只有永璇、永瑆、永琰、永璘四个皇子。
这四个皇子在乾隆看来,似乎都不是继位的最佳人选。毕竟永璇是跛子,沉湎酒色,不思进取;永瑆为人吝啬,沉迷书画;永璘更是文不成,武不就;唯有永琰平庸无奇,综合实力比较均衡,作为皇位候选人,倒也不至于让人感觉难堪。
最终,乾隆决定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颙琰),是为嘉庆皇帝。
关于此次禅让仪式,乾隆在心中早已演练过无数遍。但对于即将要退居二线,将帝国的最高权柄拱手相让,他还是感觉惶恐不安——从古至今,没有哪一朝的皇帝退位成为太上皇之后,日子是过得舒心的。无论是高寿如宋高宗还是睿智如唐明皇,成了太上皇之后,他们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辉,等待他们的是难以适应的冷清,而结局基本都是抑郁而终。
对于掌朝60年,每天早上起床必喝一碗冰糖炖燕窝,四时按节气服用滋补食材,极注重养生的乾隆来说,抑郁而终绝不是他所希望的退休生活。乾隆永葆长青的源泉,正是他紧握在手里数十年的权力。
▲乾隆戎装像,来源:故宫博物院。
于是,在大清国历史上唯一一场在世皇帝传位给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上,退位的乾隆明确表示,将那些因自己年事已高而无法胜任的琐事杂务、祭祀礼仪等通通交给嘉庆来完成,至于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方面,都是重中之重,自己岂能不问?“朕归政后,仍当躬亲指教”。
同时,他还要求:“嗣皇帝(嘉庆)朝夕敬聆训谕,将来知所禀承,不至错误。”
也就是说,成为新皇帝的嘉庆,实际上仍是空有皇帝之名的储君。
根据乾隆的指示,军机大臣也相应安排了高于传位仪式规格的退位仪式,以彰显乾隆的贵重。并规定太上皇对大臣训话时仍可使用“朕”自称,凡遇奏折行文涉及太上皇的,均需排在皇帝前面,以示尊重。所有即将上任的文武百官在离京赴任前,除了需要到皇帝跟前聆听训话外,还需要面见太上皇,“享受”第二轮帝王训话。总之,只要乾隆还没断气,他的规格永远都高于嘉庆。因此,刚继位的嘉庆,连住进养心殿的资格都没有,他只配居住在历来属于清朝皇子居所的毓庆宫。
不过,对于自己能如愿活到八十五,升级太上皇,乾隆还是心情不错的。正如他在乾隆六十年的除夕夜以皇帝的身份最后一次作诗时所写:
此日乾隆夕,明朝嘉庆年。
古今难得者,天地锡恩然。
父母敢言谢,心神增益虔。
近成老人说,六十幸能全。
对此,时年满35周岁的嘉庆皇帝也并没有表示太多的“不爽”,毕竟自己的皇位还是乾隆给的,万一老头子不高兴,废了自己也未尝不可。至此,乾隆爷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太上皇生活拉开了帷幕。
02
乾隆退位后的头等大事,就是为庆祝其禅让而举行的“千叟宴”。
千叟宴的延续,其实是乾隆为了昭示自己事事都效仿皇祖父康熙而举办的一场大型耆老宴会。在宴会的形式、次数以及与会的客人规格上,乾隆也力求与康熙无限接近。
嘉庆元年正月初四,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场千叟宴在紫禁城宁寿宫皇极殿如期举行。这次千叟宴,距离上次举办整整过去了十年。尽管乾隆身为皇帝时,只举办过一次千叟宴,要比康熙朝的两次少。但乾隆以太上皇之姿举办这次千叟宴,不得不说是他内心想要超越康熙的一次展现。
在宠臣和珅的筹备下,凡年龄六十以上的文武百官均在受邀之列。事后据昭梿的《啸亭续录》统计,此次赴宴的老人达8000多人,其中不乏年过百岁的老寿星。尽管并不是每一位老人都有资格跟乾隆同桌吃饭,但所有来的人都得到了一份来自太上皇的赏赐和祝福。
▲老年乾隆(1711-1799)。
或许有感于乾隆盛世的辉煌,太上皇当天异常高兴。他不仅为前来参会的每位老人定制了专属的银牌?,还特别对高寿九十以上的老人加恩赏赐朝服顶戴。
而这最后一场千叟宴,也将乾隆的光耀推向了他人生的巅峰。
从那以后,太上皇乾隆的“好日子”就逐渐消散了。
就在千叟宴成功举办后三天——嘉庆元年正月初七,一场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在湖北宜都、枝江一带爆发,无情地敲碎了太上皇沉醉在盛世的美梦。
起初,对于这场带有宗教色彩的叛乱,接到奏报的太上皇乾隆并不以为意,只是命令湖广总督毕沅带兵镇压。因为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白莲教其中一个支系以王伦为首曾发动过一次叛乱,当时的乾隆仅花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剿灭了王伦等匪患。如今白莲教故技重施,着实不见得有多大问题。
不过,嘉庆元年的清王朝与乾隆年间的清王朝相比,形势更加复杂。当时除了白莲教起义之外,石柳邓、石三保、吴八月等人还在乾隆即将退位之际,号召湘、川、黔交界的苗民以“逐客民,复故土”为口号,发动苗民起义,与白莲教众遥相呼应。因此,乾隆及他手下的清兵想要收复旧山河,难度颇大。
更为不利的是,由于此次白莲教起义蓄谋已久(原定于嘉庆元年三月初十起义),当起义信息传开后,各地白莲教众纷纷以“官逼民反”为由加入起义队伍中。没多长时间,这场原先局域性的白莲教起义,一下子就演变成波及湖北、四川、陕西、甘肃、河南五省的大起义。
▲白莲教起义形势图,来源:中国历史地图集。
白莲教起义之所以如此猖獗,除了前期的准备周密外,也离不开白莲教的影响和乾隆执政中后期日益增多的苛捐杂税。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